第157章 数千年未有之大变,亟待解决的大问_我才七岁,老朱你让我监国?
笔趣阁 > 我才七岁,老朱你让我监国? > 第157章 数千年未有之大变,亟待解决的大问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157章 数千年未有之大变,亟待解决的大问

  第157章数千年未有之大变,亟待解决的大问题!

  朝廷的税赋制度不能轻易改。

  若是给苏州直接下调税赋,其他地方怎么办?

  大家都这样,户部尚书恐怕都要摞挑子不干了。

  退一万步,就算他奏请老朱,给苏州额外开恩,免一年的税赋。

  那也只能解一时之忧。

  何况在苏州税赋占比如此之大的基础上,给其免税,绝非易事。

  但只要苏州的总税赋维持不变,在这个框架内灵活变通,他身为监国,就可以自己做主了。

  实际上,商品经济越发达,需要征收的田地赋税就越少。

  清朝被洋人强行打开大门后,到了后期,虽然社会越来越靡烂不堪,但在没有加征田地税赋的情况下,朝廷的税收反而大幅度增加

  光是海关一项,一年的进账就高达几千万两银子。

  后世社会能全面取消农业税,也是因为国家的税赋,早就不依靠那个了。

  苏州有雄厚的商业基础,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,具备大力发展商业的条件。

  在此之前,朝廷的重农抑商政策,严重阻碍了苏州的商业发展。

  即使如此,苏州还是发展出了相当成熟的商业社会。

  巨贾豪商的数量,哪怕是在朝廷一轮又一轮的打压下,仍然远胜其他地方。

  如今的困局,只不过是暂时的。

  随着开放海禁,放开经商资格,开发票统一税赋等一系列政策的实行,苏州必将再度迎来商贸的繁荣。

  但这个时代,占据统治地位的,毕竟不是商人,而是读书人。

  受儒家礼制熏陶,大部分读书人,素来看不起重利轻别离的商人。

  朱允熞最担心的,就是地方官府以及乡绅,有意无意的对商业和商人进行打压。

  在大明,这几乎是无处不在,又难以避免的。

  故而,他才提出这样的办法。

  如此一来,苏州的地方官府,苏州的读书人,为了让商人承担起全苏州的税赋,为了不再交田地税赋,必然大力鼓励商贸的发展,促进商业繁荣。

  苏州的田税难题可解,商贸也会因此而腾飞。

  又是一个两全齐美的策略。

  刘翰墨拜谢道:“太孙殿下之恩,苏州百万百姓,必铭诸五内。还请太孙殿下放心,在刘某任内,定当竭尽全力,促进苏州商贸繁荣,以减轻田税重赋。”

  如果是换了其他地方,以大明现在的生产力水平,想靠商税代替田税,无异于天荒夜谭。

  但苏州不一样。

  苏州本来就是江南商贸中心。

  在此之前,受大明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,苏州的商贸潜力一直没有充分发挥出来。

  尽管如此,即使之前大明朝廷所定的商税很轻,收上去的商税,仍然不少。

  加征商税,改革税制之后,商税更是激增。

  只是后来连番变故,才使苏州陷入困境。

  朱允熞点了点头,又极为认真的开口道:“发展商贸,事关重大。”

  “孤能依赖五百新军,平定数万倭寇和反贼的叛乱,皆赖枪支之功,此事想必你也有所耳闻。”

  “虎豹啸于山林,鱼龙跃于江海,飞鸟遨翔于九天。人无虎豹之勇,无鱼龙之能,无飞鸟之翼,却能为百灵之长,何也?人所长者,善假于物。”

  “若孤不能发明燧火枪,便无法以五百之军,灭数万倭寇和反贼。”

  “孤设技术研究和制造局,就是为了发明更多的东西,不仅用于军事战争,也用于生产。”

  “将来技术发展,社会就会变得截然不同,商贸也会越来越重要。”

  “华夏自三皇五帝以来,发展数千年,到了今朝今日,积累已够,不出十年,必将迎来数千年未有之大变。”

  “朝廷要变,天下要变。”

  “这便是孤要大力发展商贸的根源。”

  “这些话,本来是不该和你说的,但孤看你还是一个人才,也愿实心办事,才以真心付之。”

  “希望伱莫要负孤所望。”

  刘翰墨心神大震,看着朱允熞,目光凝固不动,仿若一时丢了心魂。

  半晌,才猛然回神,重重磕头道:“太孙殿下器重之恩,翰墨虽死难报,必肝脑涂地,报效殿下。”

  作为一名读书人,他其实和大多数读书人一样,看不起商人,也不重视商贸发展。

  商人浑身都是铜臭味,这是大多数读书人的认知。

  虽然他们的家人奴仆,也有不少靠经商赚钱。

  甚至成为家里的主要收入来源的。

  却仍然不妨碍他们对商人发自骨子里的鄙视。

  大约就和君子远疱厨一样。

  君子心善,见不得宰杀动物,故而远之。

  但吃还是要吃的。

  食色,性也。

  自己不动手就行了。

  眼不见为净。

  多少有点自欺欺人,掩耳盗铃的意味。

  但他们自己又不觉得。

  朱允熞说了这番话之后,刘翰墨的心态,顿时大为改变。

  人言太孙殿下乃神仙转世。

  他饱读圣贤书,对此并不以为然。

  可太孙殿下有经天纬地之才,非常人所能企及,刘翰墨却是丝毫也不怀疑的。

  毕竟,眼前这位七岁的太孙,可是写出过“滚滚长江东逝水”的大才子。

  更是能以五百新军,荡平数万倭寇和反贼的绝世名将。

  刚才亲眼所见,他谈笑间,便想出了以工代赈,化解苏州困局的法子。

  刘翰墨自问平生所见之人,从未有如此妖孽之辈。

  刚才的话,堪称惊世骇俗。

  数千年未有之大变?

  若由别人来说,他定会认为是荒谬之论,危言耸听之谈。

  若是在街头巷尾听到,他一定会追究出自何人之口,高低得给他定一个妖言惑众,扰乱人心的罪。

  至少狠狠打一顿板子。

  但出自太孙殿下之口,刘翰墨就不得不慎重对待了。

  以太孙殿下的惊世绝艳之才,这些话必然不是无中生有之语。

  这岂能不让他震惊?

  除此之外,刘翰墨亦从言语中,听出了太孙对自己的器重之意。

  太孙殿下可是大明的储君,将来要继承帝位的人。

  对他如此器重,顿时让他受宠若惊。

  朱允熞观察着他的神态变化,颇为满意。

  他必须要培养一批自己人。

  这不是易事。

  利用自己的历史知识,拉拢已被历史证明了自身能力的人,固然是一个方面。

  另一方面,也不能全然困于历史的局限里面。

  一个人能成长起来,在青史上留名,既有其自身的努力,也离不开外界环境的影响。

  时势造英雄,英雄亦适时。

  两者本就是相互相存的。

  内因和外因,共同起作用。

  没有被史书记载的人物,就真的没有能力吗?

  未必。

  也许只是时运不济而已。

  环境变一下,可能史书上的人物名字,就要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。

  刘翰墨给他的观感还不错,可以用。

  朱允熞便试着拉拢一番。

  或许,能将在历史上默默无闻的他,培养成一个名垂千古的人物。

  这很有挑战性,也十分有趣。

  朱允熞并不强求,只是随意试之。

  而且,他所用的手段,非常巧妙。

  不是给予重赏,而是说一番“推心置腹”的言论。

  这是上位者带来的优势。

  他身为储君,对一名官员推心置腹,那就是给他最大的恩宠。

  相当于就是告诉他,我将你视做自己的心腹了。

  太孙是未来的皇帝,哪个官员不希望简在帝心呢?

  而且,朱允熞的话,还有另一层用意。

  若是刘翰墨可以拉拢,愿意被投效,那自然好。

  若是他不以为然,不愿投效,不相信自己的话,那也正好借他的口,将“数千年未有之大变”这番话传扬出去。

  给民众,给官员,给朝野上下,做一个心理铺垫。

  为未来大刀阔斧的改革,打下基础。

  刘翰墨磕完头,抬眼望向朱允熞,道:“太孙殿下如此看重下官,下官也不敢再隐瞒殿下。”

  “若要大力发展苏州的商贸,还有一个问题,亟待解决,那便是大明宝钞!”

  今日四更完毕!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bydkw.com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bydkw.com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